福衛五號

11/21/2017

福衛五號校調成功 陳良基:接近當初設定目標

2017.10.30 | 12:41 新頭殼newtalk 發布 記者:潘毅 台北市報導  科技部長陳良基今(30)日於立法院答詢表示,經過近2個月的校調後,福衛五號的所有功能都順利達成,照片清晰度及解析度已接近當初設定的目標。 圖:新頭殼資料照片   台灣自主研發的「福衛五號」於8月成功發射升空,但首批回傳的遙測影像卻模糊不清、有明顯光斑,對此,科技部長陳良基今 (30)日於立法院答詢表示,經過近2個月的校調後,福衛五號的所有功能都順利達成,照片清晰度及解析度已接近當初設定的目標。 「福衛五號」斥資約新台幣56億元,科技部長陳良基今日於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答詢時表示,福五所有功能都順利達成,照片清晰度及解析度已接近當初設定的目標。陳良基說:「經過2個月的測試,所有功能都順利達成,也為台灣太空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,證明台灣整合產學研能量,確實有自主研發衛星的能力」。 國研院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提到,目前部分地區可以拍出「黑白影像2米、彩色影像4米」的清晰照片,有些部分則尚未完成,仍要持續校調,預估12月左右會有相關判讀數據,國研院會盡力完成。 陳良基也強調,目前遙測酬載最優秀的是韓國的兩顆衛星,第一顆上去校調6個月才完成,福五目前僅拿到500組影像,經驗還不足,已經請影像專家加入協助執行。 另外提到「福衛七號」的發射進度,陳良基說,目前第一組6顆衛星預定於明年第二季發射,取代「福衛三號」原本的6顆衛星。至於第二組的6顆衛星,因美方執行經費取得困難,所以共同決定不執行發射。 國研院補充指出,不執行第2組衛星發射,雖會降低全球的氣象觀測資料量,影響到國際間氣象作業中心與研究單位在全球大氣模式預報準確度、相關研究等,但對台灣天氣預報的影響極小。  
08/25/2017

福衛五號升空全記錄 太空中心舉杯爆歡呼

2017-08-25  匯流新聞網 記者:黃有容 / 台北報導 臺灣自製第1顆衛星「福衛5號」,在8月25日凌晨順利發射並進入軌道。發射瞬間,新竹國研院太空中心的觀禮嘉賓們爆出歡呼;福衛5號脫離火箭、進入軌道後,新竹現場與美國發射場的NASA、SpaceX團隊同時歡聲如雷,祝賀這顆宇宙中的臺灣之光,終於開始它5年的服役生涯。 福衛5號是歷時6年、從零開始全部由臺灣團隊開發、7成臺灣自製的光學遙測衛星。其主要任務是在高度720公里的軌道上拍攝衛星影像,可運用於防災勘災、環境監控、國土安全等。由於福衛5號拍攝到的不只是臺灣範圍,因此這些影像也能供給沒有衛星的國家使用,做為科技外交、國際人道救援協助等用途。 此次升空,是由SpaceX的可回收式火箭「獵鷹9號」(Falcon 9)載著福衛5號發射。福衛5號在7月19日出發到美國後,立刻前往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場,經過多日測試,8月16日與獵鷹9號連接。獵鷹9號在8月22日就已經在發射台就位進行發射演練,接著就在8月25日臺灣時間凌晨2點51分,與福衛5號順利升空。在發射預定時間當下,時常濃霧瀰漫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天空很給面子,相當晴朗。 ↑獵鷹9號發射時刻。(圖片翻攝自SpaceX直播畫面)   火箭於發射後2分35秒,第1節火箭脫離,並開始返回海上回收平台;發射後2分59秒,保護衛星的鼻錐罩脫離;11分19秒,火箭高度723公里,衛星成功與火箭脫離,進入高度720公里、傾角98.27度的任務軌道。 ↑金色的福衛5號脫離火箭、進入任務軌道。(圖片翻攝自SpaceX直播畫面)   國內發射觀禮活動設於新竹國研院太空中心高層廠房10樓,科技部陳良基部長、國研院王永和院長等長官都到場觀禮,現場共約200人齊聚;美國發射觀禮活動現場則有我國駐美高碩泰大使、AIT莫健主席、NASA、SpaceX人員等共約300人,一同觀看這歷史性的一刻。 獵鷹9號升空那刻,所有嘉賓都激動萬分,而當福衛5號脫離火箭、進入任務軌道,也正式宣布發射任務成功時,新竹第2現場的研究人員更激情尖叫、現場歡聲雷動。在感動與激動交織的新竹國研院太空中心,為了慶祝福衛5號在太空中的第1步穩穩踏出,陳良基部長、王永和院長等長官於凌晨4點多,和現場與會人員一齊舉杯。接下來等著福衛5號的,是不斷的調整和測試,及漫長5年的任務。